English

愚公家乡重科学“大法”难度“状元村”

1999-08-09 来源:光明日报 苗哲 李林洲 我有话说

河南济源市,是传说中愚公的故乡。改革开放20年来,64万愚公子孙的行为方式、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。去年冬天,“法轮大法”的传播者两次来到河南济源市后坡村,都屡屡碰壁,溜之大吉。这种现象并非偶然,而是愚公的后代坚持科技兴农、科技致富的必然结果。

老子甘心退二线

1996年秋,地处王屋山腹地的下冶乡逢石村一丁姓农民家里,因试种豫麦2号引发了一场“战争”:农校毕业的儿子说这麦是新品种,分孽多,每亩顶多种5公斤,“农把式”的父亲依照老经验说至少得种10公斤。儿子据理力争,父亲寸土不让,最后只好达成协议各种二亩半,比比谁的产量高。父亲骂曰:“我流的汗比你吃的盐都多,别以为喝过几年墨水就该逞能了!”来年收获,分打实量,儿子的地块比父亲每亩多打40公斤。父亲服输了,从此“退居二线”,一切听任儿子指挥。

在济源农村,像这样“老子让位,儿子(儿媳、甚至孙子)当家”的,约占庄户的三分之二。让位的老子们普遍认为,“庄稼活没啥学,人家咋着咱咋着”已是老皇历、翻不得了,现在讲的是科技兴农、科技致富。孩子们有文化、懂科技,咱就听孩子的,还落个省心、自在。

播撒绿荫降“旱鬼”

济源市王屋山区十年九旱,水贵如油。早些年一遇干旱,十里八村的人便聚在一起驱“旱鬼”:祭起神坛,焚香祷告,祈请苍天神灵早降甘露;同时用面团捏成想象中的旱鬼模样,扔到十字路口,又是麦秸火燎,又是柳木棍打,以求得旱鬼远遁。然面,该旱还是旱,一点也不灵验。

严酷的现实,农、林、水利专家、技术员的循循诱导,终于使山民们幡然醒悟:要想从根本上解除山区的干旱,只有大搞植树造林,改善生态环境,实施小流域治理,保水固土。历经近10年艰苦奋斗,愚公的后代们硬是在荒山沟植树50多万亩,发展经济林9万多亩,治理小流域面积500多平方公里,森林覆盖率达到37.6%。同时他们还修水库拦蓄雨季洪水,打水窖接住天上水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植被,营造出王屋山特有的“生态小气候”,年降雨量比过去增加了3—4倍。而今,放眼望去,但见王屋山漫山遍野,绿树成荫,幽香四溢,蝶飞蜂舞。去冬今春,整个豫西北大旱260多天,可王屋山区靠独特的“小气候”,经受了特殊的考验,夏粮总产达1.25亿公斤,单产比大丰收的1996年、1997年、1998年三年平均值还多3.4公斤。

不拜山神进夜校

轵城镇轵成村的东北角有座山神庙,香火极盛,一些人遇到难事,或要出门做生意,总要至此烧香祈求神灵保佑,逢凶化吉,发财致富。

然而去年以来,这里却门庭冷落车马稀了。原来,济源市支持长年开展“五下乡”(科技、文化、卫生、法律、商品)活动,“大集”、“小集”上那琳琅满目的科技图书、丰富多彩的致富信息、深入浅出的专家讲解,对群众触动很大,他们逐渐认识到封建迷信信不得,致富还得靠科技。村里因势利导,及时开办了农民夜校、每周二次播放科技录像,举办科技讲座。刚开始年轻人居多,渐渐地,中老年人也早早来抢座位了。有了科技的武装,全村千余户农民很快找到了各自的致富项目,大伙整天忙于温室大棚、养鸡鸭、种草莓、搞食品加工,早把山神庙忘到爪哇国里去了。

不进庙堂进夜校,轵城村只是济源农村的一个缩影。全市原有的大小130余座庙宇,大多不是拆了,就是改作文化夜校、体育活动中心,农民在这里学技术,学文化,锻炼身体。据统计,目前全市有90%的农民通过文化夜校培训掌握了1至2门实用技术,85%的农户找到了致富门路。1998年,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,其中科技贡献率达40%。

“大法”难度“状元村”

后坡村,是克井镇辖区最远最小的行政村,不足百人,却出了二十多名大学生,还有研究生,被人称为“状元村”。

就是这个“状元村”,使李洪志的“法轮大法”四处碰壁,没有一点市场。那是去年冬天,几个“法轮大法”的传播者窜到村里,鼓吹李洪志的歪理邪说,没容他们展开,就被村禁黄禁赌小组带到村委会,一番论战,法轮功信徒自知理亏溜之大吉。时隔三天,一位姓张的法轮功忠实信徒不服输,二次进村蛊惑,结果同样难逃“厄运”。

说起这件事,村支书深感欣慰:我们这小山沟出了这么多有文化的人,孩子们每年回乡,都把他们从外边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致富经验传授给乡亲们,帮助村里建起了养鸡场,种上优质高效粮,栽上了新品种果树,全村上下形成了崇尚科学,反对迷信的良好氛围,山里人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殷实,傻才信“法轮大法”那一套哩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